《21世纪》:中国会成为“洋设计”的实验场吗?刘力:如果继续鼓励下去的话,中国就是一个“洋设计”的实验场。因为,北京盖了一个什么样的房子,地方就会很快加以校仿,就像是如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节目主持人有一天不穿正装,而穿休闲装来播音了,地方台立即就会接二连三地出现这种情形,所以,“洋设计”对地方建筑也会带来很大影响。
见习记者苏丝广州报道
“广州房地产市场受本土文化影响,比较务实,设计更加趋向对技术含量的关注。”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瀚华)副总经理冼剑雄对本报记者说。这家广州本土最大的民营建筑师事务所,有130多位工作人员,包括40多位建筑师。
冼剑雄透露,这样规模的甲级设计所,在广州不算多,而瀚华每年的产值(冼拒绝透露具体金额)在广州本土设计所当中也是排在前五位的。当然,瀚华的作品很多,从规划到建筑设计,从公建到住宅,分布广州及华南地区。
然而,洋设计的优势无可否认,最近的新机场、琶州会展中心、歌剧院等大型公建项目都是洋设计公司中标的。为什么洋设计乐
盛宇宏与冼剑雄都是师出华南理工大学,但两者有所不同的是,盛一直扎根广州市场,而冼则是在香港历炼多年之后才回内地创业。1990年代初期广州设计市场有个很明显的特征:港味很浓。而在90年代后期,洋设计事务所开始进入广州市场。
洋设计美名难当目前国际上建筑设计收费标准为开发商总投资的8%?10%,香港的收费标准是5%,而国内则规定为3%。在广州,洋设计收费即使比国内的设计贵,但相对自身在外国的收入水平,还是偏低的。但贝尔高林、五合国际、格拉斯比等洋品牌仍然抢手。
“洋品牌在国内相当受欢迎,外资设计公司在与开发商接触时,就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个项目在招投标的时候,外资公司基本上不存在门槛问题,尤其是像贝尔高林、泛亚易道等较早打入广州市场并有代表作的公司。”孙奇清对记者说,这位美国SCA建筑环境有限公司中国区副总经理同时还透露:其实,有时候洋设计也“美名难当”。洋设计在设计理念上处于先锋地位,但他们面临后续服务的问题。例如前两年就有一家外资设计公司,在拿到项目之后,因为公司上层管理的决策性失误,安排一些新手或水平不算高的员工负责一些他们眼里的小项目,后续跟进服务也没有落实。导致现在该公司接单比较难了。
孙奇清也承认在国内,公司的人脉很重要。内地市场在环境景观上的需求越来越大,同区对比,景观做得好的要比其他楼盘售价高出300?500元/平方米。而开发商在选择建筑设计公司的时候,拥有更多的自主性,譬如合生创展和中海地产,这两家大开发商自身都拥有设计师,但每个新项目都会与一个或多个设计师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副院长赵洪洪在谈及本土设计的发展趋势时,分析港式空间设计其实并不受广州人青睐,随着广州越来越多的设计院从国营过渡到中小型设计院,最后改制成民营企业,走的是一条国际化路线,建筑设计的技术含量将与时尚结合更密切。国际上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一般都是私营企业。而目前在广州发展较好的例如瀚华、伯盛等等都是口碑不错的本土民营公司。
接轨国际广州建筑设计还很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探索,城建总设计院设计的岭南花园,方圆集团的荷塘月色,新光城市广场二期的西关邻里空间都很有本土风味。未来一两年,建筑的市场细分逐渐明显。小区建设增加文化设施也是一个趋势,就如卡地亚在法国巴黎的写字楼总部设置美术博物馆,将公共设施和企业形象很好地结合。时代玫瑰园将广东美术馆分馆搬进了小区,也开了广州楼盘在会所内增加大众设施的先河。也有人说,广州楼盘的概念化做得不够彻底,与市民的接受程度有关。而旭景家园、荷塘月色等概念做得比较透,也很受市场欢迎。关键是这些概念都比较实,例如旭景家园打出“70年代人家园”,正好受众就是年轻一族并以外地人居多。
中海地产是一个很注重建筑设计的开发商,它的楼盘成功之处无不透出设计的市场魅力。记者采访了中海地产设计总监梁连山,从他对各个项目的介绍中发现,建筑设计在销售一环上起的作用很大。从1996年锦城花园到即将于明年入市的中海蓝湾,每一个阶段在建筑设计上,都有领先市场的地方。而且中海地产很开放,与之合作的设计事务所就有贝尔高林、罗蜜庄马以及本土的瀚华等等。而从中海的锦城花园开始,广州已经从模仿港式开始转向了自己的创新,以小高层营造市场卖点,1998年,中海锦苑弃欧陆风格而取简洁生动的设计。目前广州建筑设计仍以欧陆风情,例如珠江帝景苑,以及简洁自然,例如东山雅筑这两种风格为主流。而且也是国际上常见的手法。
霍英东集团项目主持设计师刘珩女士就指出,最近市政府组织的几次公开招投标,大型的公建项目,例如琶州会展中心、新机场、歌剧院等,都是外资公司中标,而海归派和民营企业目前还是住宅设计市场的主流。WY公司的伍晓红就认为,广州是个比较成熟和务实的市场,已经进入了产品时代,设计可以慢慢渗透整个地产建筑行业,而概念宣扬得太多,只会令设计师变得浮躁。
“洋”与“土”的市场碰撞
见习记者 穆文斌
北京报道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比较大的产业,它的投入和产出比例是比较大的,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如果请国外设计师房子就一定能卖出去,相信所有发展商都会请国外设计师,不在乎设计费的昂贵。
近年来,纯粹的概念已不能满足渐趋成熟的消费者,于是京城越来越多的开发商为了吸引购房者,干脆请来国外设计师进行楼盘设计,或者请洋大师作顾问,一时间北京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洋设计楼盘。这是不是表示洋设计楼盘就一定好卖?洋设计师如何适应内地市场?发展商如何选择?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风格和文化的建筑?本报记者采访了有关发展商。
洋设计抢滩市场
北京发展商认为洋设计确有可取之处。北京广厦京都
洋设计师非常有想像力,北京富力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吕劲认为他们的强项就是对外立面和整体的规划,他们的弱项在于短时间内无法把握北京的建筑规范要求。洋设计师在刚进中国的时候适应性差一些,在做了一些项目之后可能要好一些,但是洋设计师还是缺不了国内设计师和结构师的配合。
北京三里屯新天地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鄂俊宇同意这样的观点,境外设计师对商业物业一些先进的经验值得学习,国外设计师优势在于规范和创新。北京锦绣大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锋尚国际公寓更是洋设计的混合体,该公司总经理张在东透露,锋尚的规划设计是新加坡的刘太格,建筑外观设计是德国沃夫公司,园林设计是北欧瑞典马哈期达尔公司,节能优化设计是瑞士的凯乐,施工图设计是由张在东创建的威斯顿设计公司。他认为建筑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想出精品,一定要在每一个方面都出彩,一定要在设计上找最好的。瑞士的凯乐是一个建筑物理学家,由此产生了“告别空调暖气时代”的创新之举。
,张宝全与你诠释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