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几点启示
启示一:以民为主、适当补助是山区水利建设的方向。长期以来,由于小水利产权不明确,致使建设、管理、使用三环脱节,出现“管理难、投入难、发挥效益难”的小水利“三难”问题。为此,国家、省、市对农村小水利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兴建、谁管理、谁受益”的体制改革,以逐步实现“农民到位、政府退位”。姜福村以组为单位的“一股三共”模式兴建小水利,为推广以产权为核心的小水利改革探索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较好地解决了新时期农村小水利事业发展的难题,值得各地借鉴。民办小水利是发展方向,但各级政府也要尽到各自的责任。各级各部门应彻底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兴修水利怕麻烦、是群众自己的事的思想,抢抓国家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以民为主的水利建设认识高、建设好、发展快的地方进行“以奖代补”。国土、发改、财政、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应将以民为主水利建设工程和国家集体兴建的水利工程一样对待,在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上予以倾斜,促进民办小水利的快速发展。
启示二:政府引导、优化服务是山区小水利建设的前提。在新形势下组织群众建水利确实有许多困难,但主要原因并不是群众不想干、不愿干,而是有顾虑,担心干不好,没有效益。姜福村之所以能够发动群众大兴水利,政府引导服务起着重要的“牵动效应”。因此,在今后的小水利建设中,要深入宣传,面对面地做好做细群众的思想工作,让群众真正认识到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增收、农民致富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家门口”的小型水利工程,群众既可投资经营,又可管理受益,应将此政策作为今后山区小水利建设宣传的重要内容。同时,要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引导群众干他们所想、所急的事,干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水利难事。比如在荒山荒地出租、资产变卖等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小水利的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上,水利部门应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以确保工程质量;镇村组织应成立调解小组,防止因兴修水利建设占地等引发矛盾。在此基础上,干部要深入工地,搞好服务,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只要引导正确,宣传深入,工作细致,组织得力、服务到位,群众大兴
水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能够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的。
启示三:村民自治、阳光操作是山区水利建设的关键。从姜福村大兴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整个小水利建设从方案设计、资金筹措、工程发包、开工建设到建后监管,都是采取群众会、代表会形式通过后实施的,整个过程都采用的是“一事一议”的制度,充分尊重民情民意,由组民决策,实行阳光操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在今后的山区小水利建设中要把保护群众的利益和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摆在首位,整个工程建设都要充分体现村民自治,保证农民在兴建水利过程中全程的决策权、管理权、所有权和收益权,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民大行动、大参与,才能掀起农民大兴水利建设的热潮。
,姜福模式”:山区小水利建设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