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少水多绿化的庭院装饰
老北京的庭院非常重视绿化,规模较大的四合院往往还另辟有花园。明代比较有名的私家园林有李园(今清华园的前身)、勺园、定园、梁家园等,这些名噪一时的园林大都以水取胜。到了清代,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北京的水源也越来越不足,清朝廷公布了不准民间私引活水造园的规定,故北京清代的私园,除少数王府花园之外,极少凿池引水,再加上北京宅基地相对紧张,私园的规模也比较小。因此,与苏州的私家园林相比,北京的私园无疑是逊色不少。由于缺乏活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央,常常摆上一只或数只很大的鱼缸,一是为了观赏,二是能够调节空气,第三还有防火的功能。这是北京四合院中非常典型的一景。在较大的私家花园中,偶尔有人工砌成的水池,一般也都是死水,功能和鱼缸差不多,但观赏性无疑提高了许多。如位于北京东城区帽儿胡同的可园,花园主体的中心便砌有一形态自然的水池,面积虽然不大,但池水蜿蜒通向南边的假山山脚,似有源头活水一般,假山、游廊、亭、桥、花厅皆围绕水池布置,使可园具有了几分江南园林的秀色,成为北京现存私家园林中的佼佼者。更多的北京庭院、私园则以建筑物和叠石为主题,辅以各种各样的树木、花草、藤蔓。老北京院中最常见的树种有:石榴,春华秋实,既美观又寓意吉祥,是子孙昌盛的象征;海棠,春华秋实,与玉兰共称玉棠富贵;丁香,芬芳馥郁;葡萄,既可遮阳纳凉,又是果品中的美味。以上这些树种树型大都比较美观,高矮适度。夏天枝繁叶茂,可防止阳光直射室内;秋天果实累累,可以尝鲜;冬天落叶,使室内阳光充足。此外槐树和枣树也是老北京人家常见的树种,不仅因为槐花香、红枣甜,而且还有封侯拜相的美意。《周礼》中记载有三槐九棘的制度:“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注:见:《周礼。朝士》。)也就是说在朝庭中种上左右两列各九棵枣树(古称棘),正面种上三颗槐树,作为公侯将相群吏列位的标志。后人便以棘和槐代指朝廷高位。如“位极三槐”(注:《陈书。侯安都传》:“位极三槐,任居四岳。”)、“将登槐棘”(注:任fǎng@①《桓宣城碑》:“将登槐棘,宏振纲网。”)等等。更有人在自家庭院中种上三颗槐树,并预言自己的后人将有位列三公者(注:《宋书。王旦传》:“王旦父祜为兵部侍郎,……手植三槐于庭,曰:”吾之后世必有为三公者,此其所以志也。‘“)。因此,老北京人家槐树几乎是必种的,俗谚曰:”有老槐,必有老宅。“由于槐树树型过于高大,大都种在外庭或大门之外。北京的枣树以郎家园产的最为有名,是贡果,这两年开始有人开发这一品种,一斤郎枣要卖到二三十元。至于草花,常见的有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串红等。但是老北京的庭院绿化也有些忌讳,老北京人从不将松树、柏树、桑树、梨树种进四合院,因为松柏是阴宅种的树,桑与”丧“同音,而梨则意味着分离。解放以后,破除迷信,许多宅院也引种了松柏,虽然四季常青,但冬日遮挡室内阳光,实非上佳选择。
1.5等级分明、色彩鲜艳的油饰彩绘
在江南的青山绿水中,一座座白墙黑瓦的民居建筑显得格外雅致,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如回旋婉约的江南小调……。江南的楼居以精细的木雕见长,许多地方民居不施彩绘,只刷桐油,保留原木的质感。而在北京四合院中,油饰与彩绘成为建筑装饰的重要手段。为了烘托出红墙黄瓦的皇家建筑的壮丽雄伟,北京民居的外表是最朴素无华的,千篇一律的平房灰墙与灰瓦构成了城市的基调。在这呆板单调的环境中,北京四合院的内部却选择了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调的亮丽的装饰色彩。
北京位于天子脚下,建筑形式与装饰都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彩绘也不例外。明代自皇家到士民的建筑装饰,至少划分了五个档次。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梁栋斗拱檐角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梁栋斗拱檐角青碧绘饰,门……黑油锡环。六品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三品六品厅堂梁栋只用粉青饰之……。”“庶民庐舌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注:见:明《舆服制》。转引自文献[1].)至清代,对官民房屋油饰彩画装饰的规定比明代有了较明显的放宽。据《大清会典》载:“顺治九年定亲王府……正门殿寝……凡有正屋正楼门柱均红青油饰,……梁栋贴金,绘五爪金龙及各色花草……凡房庑楼屋均丹槛朱户,……门柱黑油。”公侯以下官民房屋……梁栋许画五彩杂花,柱用素油,门用黑饰,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余不得擅用。
北京四合院中所使用的红色油有紫朱油、朱红油和红土烟子油、红土刷胶罩油,其中亮丽的紫朱油和朱红油只有在王府中才可以大面积使用,显示出王侯家“丹槛朱户”的尊贵气派。而一般官员和庶民百姓则以使用红土烟子油为主,点缀以紫朱油或朱红油。与红色相配的是大面积的绿色,常用的有三绿油和大绿油两种。如此强烈的色彩搭配,非常适合于北方的居住环境。因为北方冬季较长,寒冷的日子里花木凋谢,环境色彩单调,特别是城区。而绿色和红色能较好地调剂单调萧瑟的气氛,赋予宅院勃勃生机。讲究的人家在红色或绿色的梁枋上还要饰以色调明快的彩画。当然,彩面也是分等级的,庄重华贵的旋子彩画只有在王府中才能见到,活泼绚丽的苏式彩画则随处可见。苏式彩画又分三个等级:金琢墨苏画、金线苏画、墨线(或黄线)苏画。苏画所表现的题材非常丰富,有花鸟、山水、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神仙逸事等等。而在南方的民居中,这些题材通常都是通过木雕或砖雕的形式表现的。相比之下,北京的彩绘装饰手法比较经济,给人的视觉感受也更强烈,但不易长久保存;南方的雕刻工艺繁难,色彩单调,但立体感强,更值得玩味,且能传之久远。
2北京四合院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
2.1自然环境的因素
各地降水量的大小,是影响传统民居的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反映最明显的是主要用于排水功能的建筑屋顶形式。有人对歇山式屋顶的形成过程作过一种解释,就是在多雨地区悬山屋顶未能遮全山墙面上的雨水,对土墙不利,便创造出一种悬山梯形屋顶作为改进。但若房屋较大,这种悬山梯形屋顶的结构强度就不够了,因此出现了双层屋顶或称附棚,这正是歇山屋顶的原形。所以这种屋顶形式是与多雨地区的防水需要密切相关的。而在南方多雨地区,许多传统民居的构件形式如挑檐、腰檐、披檐等都是以防雨水淋湿墙面为基本功能的,因此多雨地区有其特有的构筑形态。另外,各地区降水量的大小还反映在屋顶坡度上。传统民居在当时屋面材料的限制下,如果屋顶没有一定的倾斜度,雨水下降速度慢。难以避免垂直渗透。而选择屋顶坡度的大小,则常常与降水量的大小紧紧联系。一般说来,降水量多的地方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反之屋顶坡度小,这在大量的民居实例中可得以验证。而在气候特别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全是平的,用做屋顶活动平台或曝晒粮食等。北京地区相对比较干旱,因此普遍使用出檐较浅的硬山顶,屋顶坡度适中。此外前面所述的庭院装饰中少水多绿化的特点也与此相关。
各地气温的差异也是影响传统民居构筑形态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的北方,冬季寒冷而漫长,防寒、保温是民居的最主要功能。所以北方民居外墙及屋面要求厚实封紧,外形显得敦实。在东北地区民间建房有这样一个口诀:“宽宽的,窄窄的,高高的,矮矮的。”即:开间要宽大,阳光要充足;进深要浅些,室内光线好,后侧不潮湿;宅地要高一些,高出周围地坪,便于防水防潮;室内墙高要矮些,便于保温。这是北方居民在防寒保暖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北京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民居的代表,这个口诀也适用于北京地区。而我国南方地处亚热带与热带,气候湿热,故民居建筑主要按夏季气候条件设计的,以隔热遮阳及通风为主要功能。所采用的一系列适应这种湿热气候的构筑措施有:阁楼、双层屋面隔热;出檐、出廊遮阳;厅堂、大井及构件通风等等。这些构筑措施也成为南方民居形态的主要特点。
2.2受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
元大都曾经是世界上规划最整齐、最完美的城市之一。现在我们看到的北京城,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整齐、对称、中轴分明的布局特点。其规划思想却来自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书中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这种追求秩序、皇权至上的设计思想,在我国很多古都都有表现,但这些杰作大多不可复睹,唯有北京基本上保存了这种格局。当时的元大都,长方形的宫城位居中央,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左边是祭祀皇帝祖先的太庙,右边是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社稷坛(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中山公园分别是明清时的太庙、社稷坛),宫城前是各衙门,后面是交易市场;城内大街宽24步,小街宽12步,形成规整的“棋盘”,而一座座四合院就像这棋盘中的一颗颗棋子,其朝向、纵深、高矮、大小都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比如北京四合院很少有五进以上的院落,因为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只有70多米(m),不可能让胡同从自己家的院子中通过。明清对北京城做了扩建,城市中心向南移动,城市形状也从“口”形变成“凸”形,但元大都的城市规制仍延用下来。至今,二环路内四方整齐的格局,宽窄有致的街道,都能令人对当年的完美设计赞叹不已。
,试论北京四合院的建筑特色(推荐)